中国影响力指数

【2024年3月15日-3月21日】

中国企业这周“热度”略微降温,社媒提及量小跌3.8%(从2667降到2566)。虽然说的人少了,影响力却更大了:整体“触达量”猛涨10.7%,冲上1840万!

好消息是负面声音稍微少了一点(从21%降到20%),但好评也略降(从6%到5%)。总体来看,大家的情绪还是比较谨慎,没啥大欢喜,但也没啥大火气。真正的大事发生在3月15日,单日触达暴涨到676万,是平时的3倍多!舆情起伏明显,从突发事件科技话题,再到情绪回暖,整体呈现“先冷后暖”的节奏。

3月15日,因赞比亚铜矿污染事件引发国际关注,中国企业卷入环保争议,负面情绪一度拉满。随后几天(3月17日至19日),舆论风向逐渐转向AI和科技类话题,DeepSeek比亚迪成为讨论热点,讨论氛围趋于理性,情绪不再一边倒。到了3月20日至21日,随着一批基建与消费电子相关的利好消息出圈,整体情绪明显回暖。

从细分话题来看,环保事件仍是负面情绪的“主力军”;AI和电动车相关内容呈现褒贬不一的分化状态;海外基建项目则持续输出正能量;消费电子(如海信)整体收获好评;而游戏和文化类争议话题,则普遍带动负面讨论。

【会员内容】

此报告仅限会员访问,请登录以查看内容。

会员登陆
影响舆论的关键事件:

1. 赞比亚铜矿污染

一家中资铜矿污染了100多公里的河流,引起非洲和全球环保组织的愤怒,3月15日直接成了“黑天鹅事件”,负面舆情爆表。

2. 核电池技术亮相

无锡贝塔医药科技联手西北师大,搞出了“烛龙一号” - 超长寿命的核电池。虽然门槛高了点,但圈内人都觉得牛,算是中国在“微型核”赛道上的隐藏王者。

3.AI大战持续升温

DeepSeek又被拿出来和OpenAI比,国内有声音说更“性价比高”,也有人担心政府干预和算法偏见问题。话题够复杂。

4. 非洲基建成“外交名片”

中国项目在非洲刷了不少存在感,比如:

  • 纳米比亚John Mutorwa公路,被当地称为“经济大动脉”;
  • 江苏国泰建服装厂,解决就业,还加深了中非合作。 

这波输出,很有“软实力”。

5. 比亚迪发布“5分钟快充”科技

新电池5分钟就能跑470公里,直接挑战特斯拉!一上线就引爆圈内,大家纷纷喊:国产电车真争气!

6. 海信又赢了

家用影院系统被夸上天,很多人说:“以后换电视只看国产,海信YYDS!”

7. TikTok风波还没完
美国这边继续讨论要不要封TikTok,占了本周4.58%的话题量。西方对中国科技公司的疑虑还在蔓延,不止是TikTok。

热门主题:

1. 中国企业全球业务
关于中国企业在全球各行业的商业活动和影响
声量占比:66.13%
提及量:211次
覆盖人数:150万

2. 中国的全球影响力
涵盖与中国商业活动、基础设施项目及国际关系相关的多个话题
声量占比:15.84%
提及量:63次
覆盖人数:35.2万

3. 中国AI技术进展
中国AI技术的进步,特别是DeepSeek AI的发展,以及它对全球市场和行业的影响
声量占比:12.39%
提及量:36次
覆盖人数:27.5万

意见领袖:

正面发声者

负面发声者

中性立场

企业应对建议:
  1. 加大“创新”内容的输出: 像核电池和比亚迪这种“高燃”科技,得配上内容矩阵+视频演示,带一波全球认知度。

  2. AI别躲,主动回应争议:  透明度是王道,出一份“AI治理白皮书”或找独立机构背书,才能掌握主动权。

  3. 把“非洲基建”讲成人情故事: 不是简单说“我们修了路”,而是要说清楚“带来了就业、联通、发展”,让故事有温度,有触感。

  4. 环保黑天鹅要防范: 这次赞比亚事件就是警钟。该回应的要回应、该补救的要补救,别让“沉默等于默认”的舆论逻辑把你埋了。

  5. 借力打力找靠谱国际合作者: 在像美国这种“敏感市场”,找点国际背书合作能稳住舆情,效果比自说自话强多了。

  6. 品牌要有“社会责任感”人设: 讲环保、讲道德、讲可持续,这些关键词不能落下。是“护身符”,也是“加分项”。

  7. 关注TikTok的连锁反应: 即使你不是TikTok相关公司,也可能被波及。别被动挨打,要有B计划,必要时主动“撇清”关系。

  8. 给投资人吃颗“定心丸”: 面对不确定性,要讲清楚公司在干啥、打算干啥,用清晰战略+技术突破来增强信心。